1、同年他提出杂交水稻的发展战略”,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
2、2007年率先在湖南20个县启动实施,已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3、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4、工作后的袁隆平来到了偏远的湘西农村。
5、2013年9月29日,第四期超级稻百亩示范片Y两优900”中稻在湖南省隆回县羊古坳乡牛形村实现百亩平均亩产达988、1公斤,创世界纪录。
6、终于在1974年袁隆平在安江农校试种的南优2号”杂交水稻亩产达到了628公斤,与常规稻亩产150公斤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7、1997年,他又提出了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产杂交水稻形态模式和选育技术路线,开始了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
8、扩展资料:
9、同样该攻关模式,2016年7月20日在兴宁经过专家组实割测得早稻平均亩产832、1公斤,加上本次实割产量,实现双季超级稻年亩产1537、78公斤,创双季稻产量世界纪录。
10、1976年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关键一年。
11、2001年以来,袁隆平指导选育成大面积示范亩产800公斤、米质优良的第二代超级杂交稻,并于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第二期超级稻目标。
12、袁隆平仍不满足,进一步提出了将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结合,攻关第三期超级杂交稻大面积示范每亩900公斤目标,经过努力,2011、2012年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攻关百亩示范分别达亩产926、6公斤、917、7公斤,标志中国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实现。
13、2013年9月29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证实,经农业部测产验收,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科研团队攻关的国家第四期超级稻百亩示范片Y两优900”中稻平均亩产达988、1公斤,创世界纪录。
14、2013年,启动亩产10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第四期目标攻关。
15、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
16、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
1、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2、第二期超级杂交稻于2006年开始推广,2011年种植面积达800万亩,在大面积生产上比第一期超级稻高50公斤/亩以上。
3、随后,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都没有培育出不育度都达到100%的水稻苗来。
4、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学生李必湖、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
5、2016年11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以及相关技术专家、测产验收专家来到兴宁,对华南双季稻年亩产三千斤绿色高效模式攻关项目进行测产验收。
6、然而袁隆平的设想与传统的经典遗传学相悖,许多权威学者认为他是蚍蜉撼树,根本不可能成功,但是他凭着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下定决心要将自己的想法坚持到底。
7、艰苦的条件和不规律的饮食,让他患上了肠胃病。
8、他这一辈子,就做好了一件事,培育优良的杂交稻,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
9、六七月份的天气,袁隆平每天带着水壶和馒头,拿着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一穗穗的寻找理想中的苗珠。
10、到2012年,种三产四”丰产工程项目扩大到在50个县市区实施,面积为882、2万亩,增产稻谷达9、62亿公斤。
11、在人类发展的关键时刻,一位神农”捧出了拯救世界性饥饿的法宝--杂交水稻,创造了一个风靡世界的绿色神话”。
12、在农校教书的日子,他利用课余时间走出课堂,亲自下地研究水稻,像一个普通农民一样躬耕于田间。
13、这项战略构想的提出,为中国已取得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开发成功后开展杂交水稻新探索指明了方向。
14、正是凭着这种坚韧不拔、勇敢顽强的意志,在勘察了14万余株的稻穗后,经过两年多的试验和研究,他终于写成了令世界震惊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15、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中国迄今唯一特等发明奖(截止20__年8月);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称号;中国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他先后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8项国际奖励。20__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授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20__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__年4月29日,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正式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并出席了有世界数百名顶级科学家参加的美国科学院院士年会。
16、1986年袁隆平提出了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将杂交水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而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
1、1987年,国家863”计划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立为专题,袁隆平组成了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开展全国性的协作攻关。
2、但令人感动的是他虽然已经获得了那么高的荣誉、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虽然他已经是一位八旬老人,但他仍然穿着35元的衣服,昼夜躬耕于稻田。
3、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平(今北京),祖籍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现在居住在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20__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4、计划在全国推广6000万亩,产出8000万亩的粮食,等于增加了2000万亩粮食耕地,可多养活3000多万人。
5、2006年,袁隆平提出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即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力争用三亩地产出现有四亩地的粮食。
6、这是一道世界级难题,通过攻关研究,2000年已实现了第一期大面积示范亩产700公斤的指标,比现有高产杂交稻每亩增产50公斤左右,尤其1999年在云南永胜还创造了亩产高达1137、5公斤的高产新纪录,第一期超级杂交稻的推广面积为3000万亩。
7、杂交水稻研制成功后,各种荣誉纷纷而来:杂交水稻之父、国家首个最高科技奖、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袁隆平也从一个躬耕的农业科学家变成了一个身价千亿的世界名人。
8、截至2012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增产20多亿公斤,为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做出了新的贡献。
9、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用勤劳和勇敢揭开了我国杂交水稻大面积制种、推广的序幕。
10、1964年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
11、历经两年三代异地繁殖和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了100%,并且育性转换明显和同步。
12、两系法杂交水稻为中国独创,它的成功是作物育种上的重大突破,再次体现了以袁隆平为首的中国杂交水稻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智慧,继续使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水平保持了世界领先水平。
13、现场实割测得晚稻平均亩产705、68公斤(干谷)。
14、在长期的研究中,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稻株,由此灵感一现,萌生了培养杂交水稻的念头。
15、这个被冠名为东方魔稻”的奇迹让中国人看到生的希望,也让世界人民远离饥饿。
16、他就是袁隆平。
1、2018年5月22日,位于三亚水稻国家公园的有机覆膜直播试验示范田进行测产验收,测得亩产1065、3公斤,创下海南省水稻单产历史最高纪录。
2、历经九年的艰苦攻关,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取得了成功,一般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增产5%~10%,且米质一般都较好,近年的种植面积为6000亩左右。
3、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4、世界科学院院士袁隆平,1930年9月1日(农历七月初九)出生于北京,汉族,江西德安人。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任教。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